在創業的過程中,很多不愿意改變和改造的傳統企業紛紛掉隊,線下的傳統優勢在線上不復存在,而積極擁抱互聯網和電商的一些傳統企業在線上實現了彎道超車。2014年以后,伴隨平臺電商企業的上市,B2C的格局爭雄時代結束。在后電商時代,阿里提出了新零售,大舉進軍線下業務,伴隨新消費市場的崛起、新技術的成熟,線下零售業態成為了服務創新、技術創新的新場景。
然而,與傳統企業看待電商一樣,傳統零售企業對于新服務和技術創新一樣懷有恐懼、質疑和否定的態度。我和業內很多人交流過不同的思維和看法,發現差異的原因在于對于商業理解和認知的差異。所以,我將自己近期對零售服務的思考和看法做了總結。
透新零售迷局的關鍵不在于憑借自己過去的認知和理解來評判任何零售新物種,而應當積極擁抱變化,借鑒國外零售業務發展的經驗,并且認清楚零售進化的關鍵因素,建立新的商業認知。
從美國紐約的大都市零售服務被主流七種渠道業態主導:
第一、Whole Foods的生鮮重要廚房零售服務中心,這一類型以生鮮食物的一站式服務為主要特色,食物強調認證和有機,消費者認同高的食物加價率,以家庭生活采購服務為主。
第二、CVS、Walgreen為主,藥妝、保健食品和生鮮食品、日化產品為主,解決了專業消費者的保健品采購需求為主。也反映出美國消費者消費保健品的需求旺盛以及人口老齡化后的市場機會。
第三、食物一站式的餐飲+咖啡+便利消費為主,類似便利店的業態,滿足個體消費者的餐食、輕食消費為主。類似中國和臺灣的便利店,有意思的是711在美國遠遠沒有日本和臺灣的優勢業態,核心原因在于美國的Grocery的門店已經快速進化完成了零售+餐飲服務轉型。
第四、其他品牌和品類零售店,百貨、服務、家具。蘋果、Footlocker、蒂芙尼等、Jcpenney、Macy's、Gap、H&M等,屬于各自領地的零售主宰者。
第五、連鎖門店服務體系為主,代表企業星巴克、甜甜圈、麥當勞、面包咖啡服務。
第六、Cafe一站式咖啡、牛排服務,品牌門店相對分散,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服務給消費者,消費場景是體驗社交、聚餐。
第七、Costco 、沃爾瑪等滿足郊區一站式的購物需求,量販店模式,優勢在于價格便宜、整體供應鏈服務。
對于中國零售業態的啟示:
第一、高頻的咖啡、面包食物成為各個品類業態主力競爭市場,餐飲、便利店的界限及其模糊,便利店復合型業態會侵蝕單一的業態。
第二、超市的機會在于生鮮、藥妝等特殊品類,特性在于供應鏈的專業性和服務的差異化。具備掌控后端供應鏈能力的藥妝店等主導特殊品類的超市有長期的優勢。
第三、特殊品類的星巴克提供了服務和品牌消費的溢價,因此,具有加強的消費認知,情感、感知、社交和體驗,所以,具備了極強的殺傷力。咖啡市場被切割為1.5美元的低端市場和5美元的高溢價市場,基本上沒有中間地帶,便利店的高頻頻次消費,會攻占大量中低端咖啡市場。
第四、美國零售業態是多元化的,量販店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國的量販店的大超市比例過高,未來會快速下降,而具備服務功能屬性的小業態會替代同質化的超市模式。
第五、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區域農產品市場,終極目標是在超大市場走向消亡,紐約、巴塞羅那、臺北的批發及零售市場大部分被專業的運輸車輛所替代,雖然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但是結局是如此。所以大部分城市保留了批發市場作為旅游、體驗和特殊文化的保留。但已經遠不是原有的市場的意義了。
認知中國新零售市場的“五新思維”
步入2017年,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服務業態和711為代表的便利店小業態成為中國零售的新風口。我和很多業內的商業和財經記者聊起這些有意思的話題和業態時,發現中國新商業環境的豐富程度和物種的多樣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智能硬件技術加入了場景創新后,加上中國龐大的用戶群基礎,任何新商業模式都似乎有著極具想象力的商業前景。